在操作紫外老化試驗箱的過程中,落實完善的防護措施至關重要。該設備運行時依賴紫外燈產生試驗所需的紫外線,若防護措施不到位,極易對操作人員的眼部、皮膚等部位造成傷害。因此,必須根據設備所使用紫外燈的具體類型,制定并執行針對性的防護方案。
紫外老化試驗箱常用的紫外燈按波長可分為三類,不同波長的紫外燈其輻射強度與破壞性存在顯著差異,對應的防護要求也各不相同。
其一,波長處于 320~400 納米區間的長波紫外燈,其輻射相對溫和,操作人員需穿戴厚度適宜的長袖工作服,同時佩戴具備熒光增強功能的專用紫外線防護眼鏡及防護手套,以此隔絕紫外線與皮膚、眼部的直接接觸,避免輕微灼傷。
其二,波長為 280~320 納米的中波紫外燈,輻射能量更強,長期暴露會導致人體皮膚毛細血管破裂,引發紅腫、疼痛等癥狀。在此類設備操作場景中,操作人員必須穿著高密度、全覆蓋的專業防護服,搭配高防護等級的紫外線防護眼鏡,全面保護面部、頸部及肢體皮膚,防止中度損傷。
其三,波長為 200~280 納米的短波紫外燈,具有極強的破壞性,可分解動物細胞與細菌的核酸,導致細胞壞死,常用于殺菌領域。若操作人員長期處于短波紫外線輻射環境中,將面臨嚴重的健康風險,如面部皮膚灼傷、眼角膜損傷等。因此,操作此類設備時,操作人員必須佩戴全包裹式防護面具,確保面部、眼部及口鼻部位完全被覆蓋,同時穿戴加厚型防護工作服與防化手套,最大程度降低輻射傷害。
操作人員在開展紫外老化試驗箱相關工作時,需先明確設備所用紫外燈的波長類型,再嚴格按照對應標準落實防護措施。操作過程中需遵循設備操作規程,避免因操作不當導致防護失效。若不慎出現眼部、面部皮膚不適或灼傷等情況,應立即停止操作,遠離輻射源,并及時前往醫院進行專業醫療處理,確保損傷得到妥善救治。
|